是否构成诈骗罪一个年轻人想买一辆二手…

是否构成诈骗罪一个年轻人想买一辆二手车,有一天本村相识的三个比他大十多岁的年轻人找到他,说临县有一部旧面包车报价2万元,并开车接他去看车.到了临县后,在城里转了近5个小时没看到车,这位年轻人说既然看不到车我们就回家吧,那3位说再等等,就打手机给对方,对方回话说10钟到.10来分钟后,来了一辆面包车,从上下来本村的一个熟人和一个陌生的车主.车主说天快黑了,先吃饭了再谈.在饭桌上,这位年轻人昏昏睡去,当他醒来的时候,他是坐在桌上与他们赌牌,身上带的4000多元已经输光,还向与陌生车主来的那个熟人借了8万元现金,全都输给了那几个人.第二天,那几个人跟他到家从存折上取走了家里仅有的8元,第三天他向公安机关报了案.---这个输钱的人从来不赌,那几个是乡十多年来远近有名的"老千",经常作案,与公安诨的很熟.

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即构成诈骗罪。首先,行为人实施了欺诈行为,欺诈行为从形式上说包括两类,一是虚构事实,二是隐瞒真相;从实质上说是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的行为。欺诈行为的内容是,在具体状况下,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,并作出行为人所希望的财产处分,因此,不管是虚构、隐瞒过去的事实,还是现在的事实与将来的事实,只要具有上述内容的,就是一种欺诈行为。如果欺诈内容不是使他们作出财产处分的,则不是诈骗罪的欺诈行为。欺诈行为必须达到使一般人能够产生错误认识的程度,对自己出卖的商品进行夸张,没有超出社会容忍范围的,不是欺诈行为。欺诈行为的手段、方法没有限制,既可以是语言欺诈,也可以是动作欺诈;欺诈行为本身既可以是作为,也可以是不作为,即有告知某种事实的义务,但不履行这种义务,使对方陷入错误认识或者继续陷入错误认识,行为人利用这种认识错误取得财产的,也是欺诈行为。欺诈行为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,对方产生错误认识是行为人的欺诈行为所致;即使对方在判断上有一定的错误,也不妨碍欺诈行为的成立。在欺诈行为与对方处分财产之间,必须介人对方的错误认识;如果对方不是因欺诈行为产生错误认识而处分财产,就不成立诈骗罪。欺诈行为的对方只要求是具有处分财产的权限或者地位的人,不要求一定是财物的所有人或占有人。成立诈骗罪要求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之后作出财产处分,财产处分包括处分行为与处分意识。欺诈行为使被害人处分财产后,行为人便获得财产,从而使被害人的财产受到损害,根据本条的规定,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,才构成犯罪。根据有关司法解释,诈骗罪的数额较大,以元为起点。但这并不意味着诈骗未遂的,不构成犯罪。诈骗未遂,情节严重的,也应当定罪并依法处罚。第三在主观要件上表现为直接故意,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。综上,构成诈骗罪。